盘赏古玉
如今,藏玉之风骤起,但无论是收藏者还是经营者,包括一些所谓的专家,他们对古玉的认识还是较为模糊的。而长期以来,宝玉石界和古玉收藏界也始终存在着隔阂。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专家没有长时间把盘一块受沁极高古玉的经历。盘赏古玉,其间的情趣、审美、理论需要更为深人的交流、研究和探讨。在此,笔者只是就盘玉提出一些个人观点,权当抛砖引玉,与同好共勉。
一块出土古玉怎么看,这是一个关于古玉审美的基础问题,而玉器收藏的魅力也正在于此。举例来说,商周时期的南方坑口,会因受水沁而变成鸡骨白的一块和田白玉佩,这块古玉怎么看?如果我们暂定新玉的玉性标准为100分,那么这块鸡骨白玉佩的玉性就为零分,也就是零玉性。要想把这块玉佩恢复到新玉的玉性,就要长期佩戴与把玩。待若干年后,这块玉佩的受沁物质盘出,才恢复了原有的玉性,达到了我们所定的100分。
商周至清末的玉料没有山料,都是和田籽料,古称于阗籽。玉石籽料在矿物学中称次生矿源,所有次生矿源又来源于原生矿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山料。各种名目的古玉鉴定中,常听鉴定者说“此古玉件像籽料”,这种说法非常矛盾,因为既然年代已经定古,所做之玉必为籽料。
先不论商以前的玉件以及辽、金等少数民族就地取材的水晶和玛瑙等,贯穿商、周至清代的都应是籽料,清中期的大型玉雕件同样也是大籽料。这些大籽料玉质中的自然杂质和后天自然受沁情况,包括带有从原生矿源所生成的绺裂特征,是和小型籽料不同的。可以设想,大型山料从山体中因受自然力而脱落坠崖,造成四分五裂。小型的山料易被山洪冲下山顺水漂走,长期相互碰撞并受泥沙和水的自然盘磨,若干年后玉质温润晶莹,成为独立的个体,棱角变得圆滑,形成我们常说的籽料。这些小型的籽料,它的山料特征已经没有了。而大型山料,洪水冲不走,它只是原地伏卧,遭受雨雪和山洪,雨过天晴则要忍受爆晒。但尽管如此,它还是要比没有落下山的、长年被植被覆盖的原生玉料要好得多。
山料和大型籽料也是好区分的。因为大型籽料虽然有山料共性,但局部还是有籽料特征的。籽料的形成过程可以理解为大自然的盘玉,即从原生矿到次生矿的过程。
综上所述,我们把未被人为加工的籽玉之沁定为先天所沁,也就是自然受沁,反之,就是后天所沁,即人为受沁。玉器出土常见受沁特征有石灰沁、朱砂沁、水银沁、金属沁、土沁、水沁等。由于出土古玉的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并受南北气候的温差以及古坑口的密封程度的影响,包括是否受自然力和人为的盗墓破坏等影响,因此形成了古玉的各种不同的受沁程度。
例如,深居地下十多米的战国、汉代墓地,清理现场时已变成了水塘,要不时往外抽水。考古挖掘出的古玉硬度也已大大降低,用指甲都能刻划。但是,随着与空气的接触和时间的推移,古玉的硬度慢慢恢复。像这样的古玉,如果
站在盘的角度来考虑,那么怎样盘才是最理想的呢?首先可以确定的是,你不能用手和物来盘,而是要系挂身上用体热来缓盘,待玉性和硬度恢复了,也就是出玉光了之后,才可进入到急盘与把玩欣赏的阶段。
什么是“盘”
那么,什么是盘呢?盘就是人们常说的把玩,其动作是用手握玉反复揉与搓。盘玉是让失去玉性的玉恢复原有的玉性,玉性恢复期时间的长短要根据盘玉之人把玉系挂在身上和上手把玩的时间长短来确定。我们把随身系挂古玉(贴皮肤为佳)的称为缓盘,把古玉用动植物(兽畜皮毛、鬃毛以及荞麦皮、小米等)来盘或者用手把玩称为急盘。
在古玉行里常常听人说,生坑玉(未盘的出土玉)是不能上手来盘的,原因是怕盘过之后买家不敢认了。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拿传世古玉来说,它虽没有受过沁但仍然有包浆。生坑出土的古玉,如果受沁高乃至失去玉性,则无包浆可言;有玉性才能看见包浆与玻璃光。所以,如果生坑玉不盘的话,这种特征是显现不出来的。
另外,缓盘生坑古玉,其恢复玉性硬度的过程远远大于磨损古玉玉表线纹的过程。古玉细线痕是永久盘磨不掉的,再加上古代先人的鬼斧神功以及各个年代不同砣具的砣痕,这是任何人也不能凭借恢复玉性的强弱发生断代失误的。
至于沁,有侵人之意。无论是先天受沁或者后天受沁,经过盘玉,所受之沁都可盘出。先天受沁,也就是玉料所带的棉状物和玉质常见的碳星(行里称墨星或墨点)等会通过盘玉盘出。有色玉种的颜色也会被盘掉,先变色浅而逐渐返白,其原因是玉质结构中所含金属长期受体热的影响而膨胀,从而导致有色玉变色。这些有色玉,常见玉色有含氧化亚铁的绿色、含氧化铁的黄色或黑褐色、含石墨的纯黑色等等。因受热而变色的还有玉质中所含的非金属物质,例如硅、石墨和绿廉石等。白玉是不含杂质的,所以历朝历代的君王推崇白玉为尊。
白玉还会根据盘玉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而改变颜色。例如有人患肝、胃、心、肾病等,其所佩白玉便有返青、返黄、返灰、返绿等颜色,但摘下放一段时间又会变回原来的白色。这种现象说起来很玄,但实际上很正常。因为当一块没有杂质的白玉与不同的人体接触,其最终所呈现的颜色差别很大。这是人体体表、体液所含不同物质与其发生反应而结合在一起的结果。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盘玉呢?答案很简单,因为玉能焕发古韵,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但受沁的古玉就不同了。受沁古玉大多干涩,失去玉性,石性显露而失去玉的美感。宏观地讲,玉是半透明的,不透明的是石。古玉受沁或风化成石那是假象,经过长时间的盘玩,它就能重返玉性。就仿佛是古玉也在睡觉,一觉醒来,发现玉的主人的服饰、相貌和语言都改变了。
六种沁色
下面就古玉受各种沁后所盘出的玉性变化分析如下:
一、土沁。受土沁极高的古玉外表如礓石,红黄色且无玉光。有的上手初盘,玉表局部泛有亮点,这是土中的云母所致,待长时间把盘后逐步显露光泽,色微黄露玉色。
二、水沁。古玉受水沁重的毫无玉性可言,也就是常说的白如鸡骨的鸡骨白玉,且石性表面泛有大片渍斑;水沁轻的古玉犹如漂浮云雾,虽半透明但玉表干涩。宋代以后玉器受灰水沁(脏水、污水)的居多,白玉件常常变成灰中透黑的颜色。水沁之玉需长期贴身滋养,待鸡骨白沁逐渐转化为稍有玉性的瓷白沁,再由瓷白沁慢慢脱胎而显露其玉性。不得不说
的是,受水沁的玉是各种受沁古玉中最难盘出的玉。
三、水银沁、碳沁。古玉中受黑色沁的有两种物质,一种是水银沁,另一种是碳沁。受水银沁的古玉在把盘时是和玉同出光泽的,也就是说所呈黑又亮的玉色;受碳沁的古玉表面也呈黑色,但玉表无光泽,除非盘出所受碳沁,反之玉中带黑色无玉光,玉表所呈乌黑色。
四、石灰沁。古玉受石灰沁轻者玉表和玉肌局部显露白块,这是因为玉籽做工前先天所带棉块。所谓棉块,就是玉料成籽前玉肌中的丝状解理断裂,和玉表至玉肌中泛有绺裂现象,再有就是玉的丝状解理稀松,从而导致水和空气侵人所产生的玉中先天带有棉状物。常言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棉块是玉中最软的地带,无论何种沁都先走棉和绺。石灰沁也不例外,重者使古玉失去原有的玉性而呈瓷白状。这种玉盘的方法也是贴肉缓盘,待瓷白消退后微露玉性再盘去玉棉即可。
五、金属沁。金属沁的玉器主要是其金属氧化后的颜色,例如氧化铜呈绿色,所沁之玉也是绿色;氧化铁是茶褐色,银、锡是黑色,金是本色等等。受金属沁的古玉不多,可能是古玉和金属随葬品不在一起,不过人为的盗墓和地壳的自然变化除外。
六、朱砂沁。古朱砂是一种赤红色染色剂,古墓中洒朱砂是为辟邪。南方坑口水大,朱砂沁自不多见;北方干坑有朱砂。常见朱砂沁是和北方黄土沁同时沁入的居多,土沁在先朱砂沁浮于之上,所呈颜色为黄褐带红色。
应该说,先天自然物质受沁于古玉的居多,常见的也就是土沁和水沁。除土沁和水沁之外,其他物质均受后天人为的影响,也可称人为受沁,这里也包括清人所说的火烧玉。火烧玉是出于对高古玉的推祟而人为火烧而成的。此前也有观点认为是地下有火烧成,这种论调极为可笑,众所周知火无氧不燃,地下是无氧的。因此,所谓“地火”并不存在。火烧玉要么是人葬前所为,要么就是生石灰遇水所致,故称为水沁和石灰沁为好。
脱胎古玉
最后说一下脱胎古玉。脱胎就是行里所说的玉盘熟了,通俗点说,也就是玉中的玉棉盘尽了。无论是新玉还是古玉,只要是有玉性存在的玉,经过长时间的玉不离手,一辈人的时间方可盘脱胎。相对而言,薄型玉器远远快于圆雕型玉器。在这里,首先要提到战国、汉代玉器。宋至清人把玩、收藏战国、汉代玉器居多,其原因是商周古玉相比战国、汉代古玉要少。再有,战国、汉代时期无论是玉种、玉性和做工都胜于商周。所以,清以后我们能见到战国、汉代的脱胎玉,古玉行里称“水果糖”,就好像是口中所含的水果糖又从嘴里拿出一样,其晶莹剔透、不含一丝绺絮,是玉中的极品。